說起香港,說起香港的地名,
總覺得用中文唸起香港的地名有點彆扭,
隱約覺得自己應該要用有九聲調的廣東話來唸,
才比較動聽,才比較「香港」。
記得有次在藥房買藥的時候,提到「深水埗」的時候我還猶豫了下,
才很緊張的道出了它的名字。
第一次來到香港,我選擇住在油麻地地區,
每次搭速度超快的港鐵時,都會到錯綜複雜的路線上查看,
時不時看到許多不知道如何發音的地名,
或是看似富有深意的地名。
回來台灣之後翻了一些香港旅遊書,
有一些是屬於民間的都市傳說,非確切的記載,
先從我們住的油麻地開始說起吧!
[ 油麻地 ]
以前香港的居民幾乎都以捕漁業為生,
因此會在油麻地的天后宮前面曬桐油以及麻繩,
取「油」跟「麻」,自然而然就變成了「油麻地」。
看著現在人來人往的廟街,實在很難想像幾百年前的香港,
吆喝的聲音來自一群捕魚的漁夫,一群在天后宮前曬網談天的村民。
[ 九龍半島 ]
九龍半島為何是九龍呢?九條龍?
那這個九字是從哪裡來的?
相傳,
有一位皇帝來到了九龍半島旅遊,
舉目四望,
見八山環繞,便說到:「一山一龍,有八條龍!」,
打算取名叫做八龍的時候,
一旁的大臣連忙說道:「皇上是真龍下凡,應該是九條龍。」,
於是便取名叫做「九龍」。
[ 太子站的界限街 ]
界限街顧名思義就是邊界限制區,
清朝割讓九龍半島以此條街為界,以南割讓給英國,
以北地區「租借」給英國,因此成為「新界」。
當時此條街並不是一條街,而是一個小山丘。
港英政府時期,面對大量中國大陸偷渡來香港的偷渡客問題,
一開始是採取抵壘政策(Touch Base Policy ),
就像打棒球時,只要打擊手在球回到壘包上前抵達到壘包就不算出局。
抵壘政策就是如此,只要偷渡客偷渡到了界限街以南,
那他就可以開始成為一個香港人了。
[ 旺角 ]
在很久很久以前,旺角還不是萬人空巷的商業街,
而是一大片的芒草地,「茫角」,
且地形像是一頭牛角深入海裡,
後來取改名比較福氣一點的「旺角」。
[ 調景嶺 ]
這是從香港同學那裡聽來的都市傳說,
據說在日佔時期,有許多士兵因為知道即將失敗,
便在樹上上吊自殺,因而有了「吊頸嶺」的地名,
後來因為此名不吉利,因而改名叫做調景嶺。
留言列表